
我國是裝備制造業大國,隨着國內市場的快速發展,產業鏈正在不斷轉型升級。
4月7日,由揚州市財政局、揚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主辦;清科創業、投資界聯合主辦的“2023中國科創投資峰會”在揚州舉行。
九鼎投資董事總經理李建立受邀參與論壇,並在“助力高端裝備制造奔跑加速度”主題圓桌中,與來自國泰君安資本管理公司、廣發信德、國科投資、線性資本的投資人一同,探討了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升級趨勢,以及科創時代下,投資機構如何助力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
以下內容整理自其發言:
01.
市場廣闊,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能力提升
作爲“大國重器”的裝備制造業大有可爲
大家好,我是來自九鼎投資的董事總經理李建立。九鼎投資是一家以私募股權(PE)爲主業的上市公司,關注消費服務、醫療健康和先進制造領域,其中我主要專注于制造業的成長期投資。九鼎投資目前管理資產規模累計約600億元,累計投資企業超過360家,主要集中在成長期和成熟期。
在高端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我們的投資項目頗多。傳統裝備制造正在向新興領域的裝備制造轉型,隨着產業發展,我們認爲裝備制造業作爲大國重器,投資前景良好。理由如下:
我國是裝備制造業大國,過去發展較快,但往產業鏈上遊走,核心零部件方面和發達國家仍有差距。這也符合我國產業發展的規律:先有市場,再有應用,這最符合國情和需求,也是我們最容易切入的路徑。
當前許多行業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比如國產機器人行業,已有好幾家上市公司,但是與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注:FANUC(發那科)、ABB、YASKAWA(安川)、KUKA(庫卡))相比,我國整體的现有產品能力仍有差距。
但是,現在快速發展的國內市場已經爲中國企業提供了大量機會。比如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時,我國機器人密度不及發達國家一半,而現在已超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人超過300台。可以看出國內市場成功培育了許多裝備制造企業。
同時,從產業鏈下遊到上遊,我國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比如工業機器人的減速器行業也出現了上市公司。國內的裝備企業要降低成本就要打造核心競爭力,自然會帶動產業鏈整體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很多裝備制造業的投資實際上是沿着一條產業鏈條投下去。另外,一些裝備制造業的老技術拓展出了新應用,新技術也可以與傳統行業結合,實現轉型升級,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國內產業鏈的不斷發展。
我們也看到,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床生產和消費國,出口也很多。過去我國機床產業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數控化程度僅爲40-50%,與日本高端機床的數控化程度(80-90%)相比仍有差距,但我國已在中低端機床出口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如今,國內機床上市公司有近10家,最大機床企業年收入接近100億元,這也體現了國內產業鏈的不斷發展。
實際上,發達國家也是通過類似的發展路徑走過來的。鑒于中國市場規模之大,相當于整個歐洲,我國必將培育出更多細分領域的制造業龍頭企業。
02.
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
新技術在傳統領域的應用,傳統技術在新領域的拓展
當下很多裝備制造業都在進行轉型升級。許多新技術在傳統行業和裝備行業中都有新的應用,如自動駕駛領域的機器視覺技術,實際上在工業領域有更廣泛的應用,而且這一市場更大,一些上市公司僅憑一個領域的應用就能實現200-300億元市值。而且越是新技術、新領域,國內企業的機會越多,因爲和國外企業一樣,都在起步階段,差距不大。
有時看似是老技術,但在新場景和新應用中得到了發展。例如,我們投資的一家無錫上市公司,原先主要從事傳統化工行業的裝備制造,現在光伏領域的高效換熱設備也在使用,這帶來了市場空間的巨大提升。
再比如,氫能也在發展。許多人認爲離氫能很遠,因爲提到氫能,大家通常想到氫能汽車。但其實國內電解制氫行業的發展也很快,可能會有大家想象不到的爆發式增長。因爲氫能在傳統化工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從灰氫、藍氫到綠氫,如果我們的碳稅像歐洲那樣定價,綠氫已經具有競爭力。
即使不考慮碳稅的問題,隨着產業鏈發生變化,電解氫也將帶來裝備制造業的變革。就像光伏實現平價,使得整個下遊行業發生了巨變。
還有一些老技術應用于新領域的例子,比如原先應用于熱交換領域的塗層技術,在垃圾焚燒時起到耐腐蝕的作用,現在還可以用于電解槽中的電極。後者占電解槽成本的40%,老技術又重新打開了一個新天地。
總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並非僅局限于傳統裝備,還有許多前景廣闊的應用領域,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裝備制造企業想要快速發展並成爲獨角獸,我們作爲投資者也會始終關注這些企業。
其中企業比較容易產生的一個局限是陷入所在行業中,或局限于自身經驗,投資機構可能視角更廣。通過投資機構與企業的緊密結合,能夠幫助企業在拓展新領域、新應用和新技術時,拓寬視野和思路,梳理方向,抓住新技術的機會、產業革新的機會,或是國產替代的機會,利用國內成本優勢走向全球市場。抓住其中一個機會,便足以成爲一家好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