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級投資框架+三大投資邏輯

以下爲王勇現場發言整理:
一、三級投資框架+三大投資邏輯
今天,智能化已經成爲重塑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我們的投資一方面會繼續堅持高性價比理念。但更重要的是,會持續加大在新興產業方向的研究力度,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先進制造等前沿領域的深化研究布局。
基于這種“雙軌制”的投資邏輯,我們把未來一段時間的投資框架總結成三級標准體系:
標准一,“學霸項目”:瞄准技術領先的新興企業,其技術路線必須符合全球主流發展方向,叠加中國制造的性價比優勢,要求所處行業具有高技術壁壘特征、企業具備充足的技術儲備。現有客戶可以是腰部客戶,但已經通過少量頭部客戶的定點驗證與批量供貨測試。
標准二,“牛娃項目”:側重具備二次增長潛力的企業,具備把握產業風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能力,客戶群體需覆盖行業頭部企業,並建立穩定供應關系。比如圍繞制造業“人、機、料、法、環”五個環節,在其中至少3個環節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即便估值相對偏高,但由于增長也對應較快,因此值得下注。
標准三,“普娃項目”:定位于成熟期企業,也是我們過去投資比較多的類型,估值相對較低、存在明確的一二級市場差異、經營確定性高且無實質性上市障礙。這類項目我們主要看核心財務指標,如果還能保持10%以上的持續增長則更優。

在具體行業布局上,我們確立了三大核心投資邏輯:
首先,沿進口替代路徑深度挖掘新材料領域投資機會,重點覆盖高分子材料與無機非金屬材料細分市場,特別是處于國產化率提升關鍵期的特種功能材料;
其次,把握制造業變革機遇,重點布局新能源產業鏈、汽車電子及機器人領域,關注技術叠代帶來的結構性投資機會;
第三,深耕裝備制造業,聚焦機器人核心部件、激光設備及上遊供應鏈領域,挖掘具備精密制造能力的隱形冠軍企業。
二、AI+制造業:深度融合,重塑性能邊界
今天,人工智能是毫無疑問的熱點話題。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對制造業產生的革新效應也已經開始形成重要的投資窗口期,相關技術應用正在重塑傳統生產流程與供應鏈體系。
從技術架構層面看,人工智能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基于深度神經網絡構建,通過輸入層、隱藏層、輸出層的多層級信息處理實現機器學習功能與決策支持。根據IDC最新發布的行業預測數據,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于2025年突破2.3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市場將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規模,至2027年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將實現五倍增長。
目前,全球產業鏈格局呈現出北美與中國雙極主導的態勢,這也和兩大語系有直接關系。我們認爲未來,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仍然會由中美兩國主導,其核心競爭要素聚焦在算力基礎設施、數據資源積累與算法創新三大支柱上。上遊的基礎層提供數據和算力支持,中遊通過完整的技術創新賦能下遊應用層,下遊需求反向推動技術叠代與基礎設施升級。
AI在物理世界的具象表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比如機器人、智能汽車、運載工具、AR/VR眼鏡、移動終端等。但在各種應用層落地場景中,我們認爲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Robotaxi、Robobus、自動駕駛)等領域是有可能最早實現規模化商用的領域。以特斯拉擎天柱機器人爲例,其2025年規劃產量爲5,000台,2026年產能目標設定爲5-10萬台量級。
今天,在制造業投資過程中,爲什麽我們認爲AI也很重要?
梳理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 是共識,尤其是硬件的精度和質量穩定性相較美日等國家還有非常大的差別。而AI的出現,從VLM(Vision Language Model)到VLA(Vision-Language-Action),通過啓動反向傳播機制,卷積神經網絡、循環神經網絡、多層感知機等重新進行計算和處理,降低了對硬件指標的要求。同時結合中國制造優勢,更適合量產。
因此,在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內部制定了階段性的投資策略。
在早期階段,我們發現目前機器人產業鏈和汽車產業鏈在零部件上是高度融合的。比如特斯拉擎天柱機器人的很多零部件都來自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因此,我們重點關注電動汽車供應商中同時具備與機器人產業鏈產生協同效應的企業。汽車零部件作爲基本盤,现有產品相對成熟;同時爲機器人客戶送樣、或聯合研發,打開未來更大成長空間。這樣的企業就非常符合我們“標准二”的“牛娃”類項目,能夠順應風口實現技術路線的變革,獲得業績的二次成長。
等到產業成熟階段,機器人现有產品大規模量產後,我們更加傾向于關注頭部客戶的二供、三供等。重點瞄准Tier1,並圍繞Tier1供應商聚焦數控系統、高精度傳感器及智能執行器等核心部件,這些領域的技術突破將直接決定智能裝備的性能邊界。
三、汽車產業鏈:新需求,新格局
雖然今天普遍認爲,未來十年全球汽車市場的整體銷量可能不會出現大變化。但我們看到,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孕育着很多變革。
首先,中國汽車出海正在經曆“量”和“質”的雙重突破。有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641萬輛,增長32%。單位出口金額從20年的1.4萬美元提升至24年的1.83萬美元/輛,其中新能源出口單價更是從1.4萬美元提升至2.2萬美元。因此,如果零部件企業能跟上車企出海步伐,就有機會擴大海外市場,實現新增長。
其次,2024年自主品牌年度批發份額突破65%,中國的自主品牌車企市占率還在不斷突破新高,頭部效應初顯。
第三,15萬元以下性價比市場已基本被自主品牌占領。15-35萬元市場,是目前競爭最激烈的價格帶,自主品牌、新勢力憑借在新能源、智能駕駛方面的領先優勢,逐步蠶食合資份額。35萬元以上價格帶,競爭格局相對較好,合資&BBA仍占據大部分份額。
這些變化都意味着,未來汽車行業有機會帶動相關供應鏈企業成長。中國的零部件企業如果能抓住變局下的結構性機會,就有望在新一輪競爭中崛起勝出。
我們認爲,對于一些傳統汽車產業鏈上的老牌企業如果能跟上智能化電動化時代的變化,提高新能源車型訂單比例,優勢仍會延續。畢竟經過四十余年從無到有,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在一些領域累積了一定優勢,如汽車玻璃、內外飾、天窗、鋁壓鑄、熱管理等。由于這些領域具有本地化屬性較強、就近服務需求強烈的特點,在燃油車時代,已經有多家本土老牌企業發展較爲成熟。
更重要的是,在另一類技術壁壘較高的領域,如發動機、變速箱、汽車電子等環節,中國企業普遍起步晚,技術上始終處于追趕狀態;由于涉及安全,傳統車企追求穩健,新供應商大多缺乏機會。因此,在燃油車時代這些領域一直被國際巨頭主導,國產替代進程相對緩慢。但是在智能電動車時代,由于核心零部件發生變化,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
以燃油車“三大件” 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爲例,前兩者被電機、電控、減速器所取代;作爲支撐、安裝發動機及其他各部件的汽車底盤,也正在被重新設計。在這些領域,中外企業今天幾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此外,我們判斷,即便在一些海外巨頭曾占據優勢的零部件領域,未來也有可能不會再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因爲,燃油車時代,德、日兩國汽車行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車企幫扶、培育起了博世、電裝等本國零部件企業,同一細分領域的競爭並不激烈。
而今天,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競爭更爲激烈。尤其是中國零部件企業,一直處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中,未來的全球行業格局相較過去會更爲分散。圍繞智能電動車時代的核心零部件,中國企業在域控制器、激光雷達、線束、線控、底盤、空懸等變化較大的環節均有機會。
四、其他重點細分賽道:產業進化中的結構性機遇
除去AI、汽車產業鏈,過去幾年我們持續跟蹤研究的很多細分領域也在孕育新變化。這些細分賽道通過"技術創新+場景破壁+國產替代"的三重進化,正迎來結構性機遇。
n以激光裝備行業爲例:國產替代的突破性機會
我們這些年看過的激光領域的項目非常多,圍繞高功率、大功率的激光器我們也做了很多行業研究。但實際上,目前國內已基本實現低功率、中功率到高功率激光設備的全方位國產替代,相關領域的投資機會已相對有限。
然而,在微納加工設備領域,我們認爲仍然存在較好的投資機會。因爲,從激光器發展趨勢來看,微納加工設備正圍繞高功率、窄脈寬和短波長三個方向演進,尤其是超快激光器(如皮秒激光器和飛秒激光器)在高功率與高穩定性並行的綜合實現方面仍然存在技術挑戰。
當前國產激光器的主要問題就在于,雖然部分现有產品能夠提升加工效率,但性能穩定性不足。而窄脈寬技術的核心價值在于解決加工過程中的熱損傷問題。例如納秒激光器鑽孔工藝中,PCB等材料仍存在明顯碳化損傷,而皮秒/飛秒激光器可顯著提升加工精度。
從產業鏈結構來看,上遊主要爲光學元器件,包括場鏡、擴束器、振鏡及光學鏡片等,目前國產化率仍較低。中遊爲激光器制造環節,下遊爲激光設備集成。從行業規模來看,2015年國內激光設備市場規模約300億元,至2021年已增長至780億元。我們預計,微納加工領域到2026年還將實現翻倍增長。
我們認爲,微納加工領域未來還有機會孕育很多百億市值企業。因爲,參考全球龍頭企業如德國通快(Trumpf)、美國IPG,這些企業的營收規模均在100-200億區間。在國內,現有上市企業包括大族、帝爾、銳科、傑普特、海目星等。隨着行業整體邁入千億營收規模,未來可能支撐3000億級市值體量。
順着激光器延展到激光設備,我們還關注LDI(激光直接成像)。目前,國內下遊PCB產業高度本土化,但上遊核心設備仍由比利時Orbotech和日本ORC等海外供應商主導,合計占據約65%市場份額。盡管全球LDI設備市場規模有限,約數十億元量級,但其增長動能顯著。一方面受益于國產替代加速(當前國產化率不足10%),另一方面行業需求增速保持在15%-20%區間。
類似的行業領域,我們還關注數控機床、消費級的增材制造、工業機器人、特種材料等,但具體細分領域的投資邏輯又千差萬別。比如,針對數控機床產業鏈,我們關注AI+帶來的變量機會;而在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材料領域,我們更多關注機器人產業爆發式增長帶來的增量機會。
整體而言,智能制造領域的投資機遇豐富且多元。隨着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的不斷演變,中國正處于從 “制造大國” 向 “制造強國” 邁進的關鍵時期,這不僅是挑戰,更是巨大的機遇。
未來,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機器人等領域,中國企業有望憑借技術創新、成本優勢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更爲重要的地位。而投資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收獲可觀的經濟回報,更能爲中國制造業的升級轉型注入強大動力,實現產業發展與投資收益的雙贏局面。
在技術快速叠代、產業加速升級的當下,我們將持續保持敏銳的洞察力,緊跟前沿趨勢,深度研究行業動態,靈活運用投資策略。不僅要善于在新興技術的浪潮中挖掘 “學霸項目”,捕捉技術爆發帶來的高增長機會;也要重視 “牛娃項目” 的二次增長潛力,以及 “普娃項目” 的穩健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