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大而不強":中國制造業投資的雙主線突圍

2025-05-08

摘要:國產代替+新興高成長賽道



以下爲邢曉輝現場發言整理:

今天,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態勢呈現出規模優勢與轉型升級需求並存的格局。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已連續15年保持全球首位,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0%,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基石。

這一成就表明,我國制造業體系已經形成了堅實的根基,但同時也暴露出"大而不強"的核心矛盾。比如在產業結構層面,上遊關鍵材料與核心部件的國產化率普遍偏低,例如高端光刻膠領域國產化率不足1%PPSU樹脂等特種材料則剛實現突破,進口依賴仍比較嚴重,這種現狀對產業鏈安全構成了潛在風險。所以,我們認爲中國制造業未來一定會持續朝着轉型升級的方向發展,這個過程中將產生非常多投資機會。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目前的投資主要聚焦兩大主線:國產替代和新興成長型賽道。

其中,國產替代是第一條投資主線。在這條主線下,我們關注存量市場,尤其是以產業鏈安全及產業鏈升級訴求爲導向的替代性投資機會。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上狹義的國產替代通常指進口替代,但我們所說的國產替代還包括新技術替代老技術,以及出口替代。


在九鼎投資內部,我們認爲,國產替代並非單純對存量市場的低端替代和仿制,而是要在全球範圍內形成比較優勢,贏得競爭。企業無論實現哪種類型的國產替代,都要具備合理的經濟效益、競爭優勢。反之,則可能成爲“僞國產替代”。

我們的第二條投資主線面向增量市場,聚焦那些在全球範圍內具備比較優勢的新興高成長賽道,比如能源轉型、工業互聯網、AI及基礎設施等領域。

 

一、精准把握投資窗口期

 

圍繞這兩大投資主線,我們具體如何投?處于什麽階段的企業更具投資價值?

以國產替代爲例,我想借用新興產業發展周期模型來闡述,將“技術滲透率”替換成“國產化率”,可以發現,產業發展通常呈現以下規律:

l國產化率0-20%,行業實現技術突破後,會進入一個漫長的破壁滲透期,發展速度較慢,一般在3-10年不等。

l國產化率20-50%,行業發展加速,企業獲得高增長。但與此同時,技術溢出現象逐漸增多,行業競爭加劇,企業間技術差距縮小,逐漸出現價格競爭,毛利率降低的情況。部分企業出清,行業集中度升高。

l國產化率50%以上,行業競爭進入白熱化,行業或通過並購的形式誕生大型龍頭企業。

 

綜合考慮不同細分領域的發展周期和長期成長性,爲了充分獲取行業及相關企業在高速滲透期(20%-50%)的增長紅利,我們認爲當一個細分領域的國產化率達到2%左右就值得開啓長期跟蹤研究,當該領域的國產化率逐漸從2%提升至10%就達到我們理想的投資階段。

爲什麽我們要把理想投資階段錨定在2%-10%

因爲,在今天的投資市場競爭中,當一個行業的國產化率達到20%通常已經發展相對成熟,市場上多數人都能看懂,行業及企業的溢價空間也開始逐漸變小,如果把投資時機定位在20%則基本沒有機會。我們只有在大部分人還沒關注到、還沒看懂的時候投進去,才有機會充分赚取行業和企業發展的溢價和紅利。

 

二、國產替代——產業鏈縱深突破

 

在細分賽道的投資策略上,我們基于兩大投資主線做了細化拆分。

圍繞“國產替代”的投資主線,我們梳理整個制造業產業鏈可以看到,中國用過去40多年時間,幾乎完整經曆了世界工業史上250年的三次工業革命,發展路徑也呈現出沿產業鏈從下遊逐步向上遊突破、完善的態勢。

 

在產業鏈下遊,由于終端市場需求明確且規模大、增速快、利潤空間高,同時所涉及的基礎技術研發較少,中國已率先利用成本優勢在終端市場和組裝市場發展起來。比如手機、電腦、家電等,全球約有70-80%組裝在中國。在產業鏈中遊的零部件領域,中國企業目前也已占據較大份額,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能力正在不斷提升。

但在產業鏈上遊的很多環節由于供應鏈鏈條較短且不在中國本土,中國成本優勢不明顯,且“卡脖子”問題日益突出。今天,還想單純依靠“低成本”、“低價”等模式突圍幾乎不可能。

然而,按照產業發展規律,當產業配套成熟到一定程度,國產替代就會逐漸向上遊發展。因此,圍繞“國產替代”的邏輯,制造業產業鏈上遊的新材料、元器件、設備等領域仍然有較多投資機會。而此前在終端市場、應用場景及中端制造等各環節的積累,如今都成爲了產業鏈上遊各個細分領域實現國產替代的基礎。

其中,以新材料爲例,“國產替代”現階段仍然是我國新材料產業的重要命題。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新材料產業占全球產量較大,增速遠超全球平均增速,但發展不均衡。中低端材料自給自足,中高端材料進口依賴嚴重是中國新材料產業的現狀。2018年,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的調研結果顯示,其中32%的材料在中國仍爲空白,52%依靠進口。

根據我們的研究,從產業發展的生命周期看,中國新材料產業目前約是國外的1/21/3,即:按照新材料從研發到推廣,再到最終應用需數十年時間計算,中國目前已研發出的新材料與國外的差距或在十年以上。

但在市場規模和增速方面,有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新材料產業規模爲3.3萬億美元,2025年將達到5萬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約14%。而中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近十年的年複合增長率超20%,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0萬億。

這就意味着,新材料產業的“國產替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但一旦實現技術突破,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還要考慮到新材料行業“大產業,小行業”的屬性,規模雖大卻細分市場衆多,小且分散,各類现有產品的Know-how、市場渠道、核心競爭力都有顯著差別。因此,投資新材料注定是一場充滿荊棘的馬拉松。

那麽,如何才能在新材料領域發掘出真正有價值的項目?我們總結,核心是要有長期視角,能從市場規模、技術、成本等層面對不同市場的競爭格局演變做研判。

首先,在市場規模上,新材料往往與下遊需求息息相關。如今,宏觀市場快速增長帶動產業上遊材料普遍崛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我們發現,很多行業雖然未來指數級增長的潛力有限,但現有市場規模足夠大(至少在30億元以上),且確定性強。因此,現階段能快速通過技術突破滿足“現有需求”(已經被進口现有產品驗證的需求),提升國產化率的企業依然有機會。

OCA(光學級透明膠粘劑)爲例,其市場需求取決于下遊手機、平板、電腦等各類面板需求量。我們自己統計,行業目前整體規模約爲150億元,國產化率不足10%,且多爲中低端现有產品。近兩年,國內已有多家企業通過引進技術團隊、對外並購等方式,逐步吸收先進技術,未來將迎來高速增長。

更多信息,可點擊閱讀我們關于“光學膠”的投資行研   https://mp.weixin.qq.com/s/msRZJEK0zG8qbHePGCyjVA

另一類行業的現有市場規模雖然小,但可預期的增速非常快。在這類市場中,如果有企業能在滿足“替代需求”的同時“創造新需求”,即新材料替代舊材料並創造新的應用場景,也是非常好的投資標的。

其次,技術是新材料企業建立壁壘的關鍵否則很容易陷入價格戰及產能過剩帶來的無序競爭,對不同技術路線的選擇更是直接決定了企業的存亡。我們認爲,不同技術路線的選擇,本質上取決于哪種路線更能適應下遊需求。但這種適應性往往也會隨周期、技術改進等發生變化。

比如,上遊原材料的供需、價格將影響新材料的成本,進而影響下遊的采購。技術或工藝的改進,也會推動某一技術路線的應用。因此,對于投資而言,判斷技術路線需以10年爲周期,一定程度上排除幹擾,看清“終局”。

第三,要有高成長性。我們所謂的高成長性主要體現爲:已經實現技術突破,並且已經(或即將)獲得下遊主流客戶的認證,即將開始批量供貨,亟需擴大產能,即將迎來高速增長。

最後,長期看,成本決定了新材料企業能走多遠。尤其當細分行業中的國產化率達到20%以上,技術水平差異不大,競爭加劇之際,沒有成本優勢的公司或將被淘汰。

除了新材料,在產業鏈上遊的元器件領域,我們同樣延續國產化率與市場規模的雙重篩選邏輯,持續深化各細分領域的研究工作。

比如濾波器,作爲一種可以“過濾”特定頻率信號的電子元器件,可以解決不同頻段和通信系統之間產生的信號幹擾問題。該領域是一個約200億美元的市場,技術壁壘高,競爭格局集中。目前,中低端现有產品在國內已經陷入極度內卷的競爭狀態,但中高端现有產品仍然被美日大廠壟斷,國產化率非常低,國產替代需求廣闊。

我們調研發現,中國企業在濾波器領域尚未實現突破的難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受限于國外大企業的專利,這是核心問題;二是成本,中國濾波器廠商普遍良率較低,導致制造成本高。但在我們近期的走訪中發現,已經有企業發展出新的技術路線,通過新技術,不僅可以避開專利限制,還可以顯著提高良率,降低成本。一旦其现有產品實現了下遊認證,新的技術路線得以推廣,企業將得到快速發展,行業的國產化率也將快速提升。

更多信息,可點擊閱讀我們關于“濾波器”的投資行研  https://mp.weixin.qq.com/s/ovAHDIHEJYDT3A_gZ8iKZw


三、新興高成長賽道—彎道超車,重塑競爭格局

 

針對第二條投資主線,我們以新能源爲例來做說明。目前,中國新能源產業在全球已經具備非常強的競爭優勢,但近年來由于行業極致內卷,大規模、系統性的投資機會已經非常少。

然而長期來看,我們認爲在一些相對細分的領域仍然具備因技術創新、需求叠代而帶來的結構性投資機會。比如鈣钛礦、固態電池、複合銅箔及碳陶複材等創新方向。

在我們看來,面對技術創新帶來的新機會,全球企業往往有機會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誰能率先發展出成熟技術路線,生產出更具性價比的现有產品,誰就能率先占領市場,重塑全球競爭格局。

比如,在锂電池中,銅箔是附着負極活性材料的載體與集流體,起到彙集、傳導電流的作用。中國是傳統銅箔的主要生產國,而現在新型複合銅箔采用“銅-高分子-銅”複合的“三明治”結構,具有安全、成本低、能量密度高等優點,被認爲將替代傳統銅箔,中國企業正在紛紛搶灘布局。

我們調研發現,國內目前已有企業獲得下遊客戶訂單,但由于沒有找到成熟的降本路線,相比傳統銅箔不具備成本優勢,因此大規模量產尚未實現。但是,複合銅箔市場空間廣闊,其中具有競爭優勢的生產企業值得關注。 

另外,據我們估算,在複合銅箔產業鏈上,設備的成本占比高達50%,設備的價格、良率和產能是決定複合銅箔降本、推進滲透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因此,一旦複合銅箔技術成熟,進入下遊電池廠密集驗證階段,即使下遊競爭格局未定,設備環節或將率先受益。

但需要注意,和“實驗室技術”不同,我們認爲真正有價值的新技術必須是“真技術”:相對成熟且能夠大規模量產。小規模生產與大規模量產是兩件事,量產對企業的資金、人才、供應鏈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較高要求。

另外,新技術還必須具備經濟效益,生產的现有產品具有性價比,下遊客戶才有購買意願,市場才有“真需求”。

以幾年前討論較多的圓珠笔芯鋼爲例,其依賴進口的原因並非技術無法突破,而是供應鏈生態的缺失導致國產化完全不具經濟性。實際上,中國企業已經能實現圓珠笔芯鋼的量產,但必須耗費大量時間重新調整機床、與油墨磨合(機床與油墨均來自國外企業)。更重要的是,笔芯用鋼較少,除非占據全球較大的市場份額,否則單靠國內需求企業根本無法盈利。

最後,總結我們在“國產替代”+“新興高成長性兩大投資主線下的核心思考:

l前瞻性行業研究是前提。深入產業,做好每個細分行業的研究,才能更快地發現真正有價值的項目。

l把握投資窗口期,選擇國產化率相對低的行業。當國產化率過了某一臨界點,會進入快速增長期,行業將發展加速,企業獲得高增長。隨着技術溢出現象逐漸增多,行業競爭加劇,企業間技術差距縮小,就會逐漸出現價格競爭,毛利率降低的情況,此時部分企業出清,行業集中度升高。因此,投資窗口多出現在臨界點來臨之前。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業的臨界點並不相同。

l判斷市場規模及增速很重要。我們認爲,市場規模至少達到20-30億元,才能支撐起2-3家公司的發展。另外,市場規模增速較快的行業更具潛力。

l企業的稀缺性是關鍵。在技術突破、實現量產、降低成本等方面,是否只有少數1-2家企業能做到?國產替代市場的本質仍是競爭,企業必須有自己的護城河。

l警惕不確定情況下的高估值。面對新技術代替老技術”的機遇,在技術路線及下遊需求並不明確的情況下,高估值往往意味着泡沫過剩。暫時處于頭部位置的企業,如果不能研發出成熟的技術路線,大量的前期投入可能難以收回,反而成爲沉重的包袱。



友情链接:自贡高中压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 江西南氏管业有限公司 | 宏茂五金(昆山)有限公司 | 阿特拉斯独资空压机品牌 | 冷库设计安装_冷库建造_冷库安装公司 | 豪河印务 | 山东泰格铝业有限公司 | 新乡市京和机械有限公司 | 辽宁新华龙大有钼业有限公司 | 上泰仪器(昆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