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能把數字化領域存在的問題解決掉,企業將得到快速發展。
如今,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從11萬億元增長到超45萬億元;5G、雲計算等數字化基礎設施,正實現年度爆發式增長;大消費、工業等領域在挑戰過後,也探索着利用數字化創建冗余,提高韌性,保護供應鏈。未來,數字化將是勢不可擋的確定性動力。
近日,在36氪主辦的WISE2022中國數字化創新高峰論壇中,九鼎投資先進制造投資部董事總經理李建立與衆多創投人士探討了數字化產業的痛點和投資機遇。
以下爲李建立的分享節選:
01.數字化產業的宏觀環境
當我們講到投資的時候,經常會講風口、風口。九鼎投資不追風口,但一定會去看大的宏觀環境,因爲股權投資要看5-10年,就一定要先看整個政策環境和經濟環境。
2021年,《“十四五”綱要》(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單獨用了四個章節,明確了中國要推進數字化的戰略目標和方向指引。中國把數字經濟的轉型升級作爲未來10年關鍵的機會窗口,數字經濟也將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核心部件。規劃指出,到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從7.8%提高到10%。
國家提出《“十四五”綱要》之後,在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裏,也對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布局和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5G體系數字化轉型做出了很高的戰略規劃,包括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化產業,提高關鍵軟件和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
除此之外,國家發改委也針對企業數字化轉型難題,按照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政策指引和扶持。
各個鼓勵政策說明,國家對整個數字化轉型是非常重視的。
也可以說,數字化是中國經濟進行下一步轉型升級和再上一個台階的關鍵領域。我們認爲,在未來5-10年,數字化一定會迎來很好的發展窗口期。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數字化產業的發展情況。
中國信通院統計過2014年-2021年我國數字化產業的收入、增加值、收入增速和增加值增速。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化產業增加值是8.4萬億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1.9%,占GDP的比重是7.3%。可見,數字化產業的規模又大、增長又快。
(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
從結構上看,數字化產業結構維持軟化態勢。數字化產業結構,主要還是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產業,對投資人來說,就是以前的TMT產業。同時,軟件產業、互聯網行業在整個數字化經濟裏的占比,也持續有一定提升。
盡管現在數字化產業這麽大,但大頭在ICT、軟件、互聯網行業,真正的智能制造業的數字化占比還是偏低的。數字化在制造業領域應用,相對還在早期階段。
02.企業數字化的整體現狀
就制造業領域的數字化來說,不同細分行業、不同企業的差距非常大。
像在快消品領域,倉儲物流等數字化手段就上得很快;但對于工業企業而言,他們在生產流程上做數字化,還停留在把原來的生產數據抓取、提煉出來的階段。
更多工業企業,可能過去的設備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還可以,但在整個生產環節過程中的成本管理、能源管理上做得還不到位。因爲涉及到很多機器設備,並且有些數據並不是那麽容易被抓取出來,在設備廠商接口和通訊協議等方面還存在問題。
這些工業企業的下一步,是如何把已經抓取、提煉出來數據用起來,通過數據賦能,了解在生產過程中用什麽能源、多少時間、什麽樣的參數,使整個生產過程更優化。
在工業制造業領域,例如汽車行業,早期從合資開始,與全球接軌。很多企業的老板認爲,赚不赚錢無所謂,至少數字化這個事情要搞清楚。
各個企業相對較早重視財務數字化,因而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的數字化普遍進行比較早。在整個工業生產流程和其他工業各個領域的智能化、數字化程度都比較低的時候,中大型企業先把財務ERP模塊用上了,很多企業在OA(Office Auto,辦公自動化)等無紙化辦公的系統數字化程度也相對較高。
中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行動綱領後,中國的工廠們從原來的機械化、自動化,逐步做了智能化改造,做了數字化工廠。最近7-8年,數字化工廠才發展比較快。
當然,大廠們的行動是遠遠領先于中小廠的。
像富士康,原來處于人力極其密集型的行業。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相對比較難,因爲數據采集不能實現自動化。但在2011年,富士康的掌舵人郭台銘提出“百萬機器人計劃”,現在,富士康整個生產過程中,機器的占比、自動化的占比很高,就有基礎條件來實現制造業環節的數字化。
再比如華爲,在20多年前就已經請國際最先進的企業幫它去規劃管理和研發流程等,這對它的數字化提升是非常大的。以及,美的、格力等大型企業的數字化做得都很好,而傳統的重型機械企業如三一、中聯、徐工等,也在不斷地提升他們的數字化、自動化能力。
我們看到,大廠的數字化程度相較更完備,是因爲企業規模比較大,能承受的數字化成本力度會比較高。而且,現在很多頭部企業都是全球化企業,现有產品供應全球,人才、競爭對手也都是全球化,因而全球化視野比較高。從站位上,頭部企業就能看到數字化對它的幫助和提升,知道自己的需求。
而很多中小企業上線一套系統可能需要花費幾百、上千萬元,覺得在成本上有點壓力。再者,數字化效果對它業績提升有多大,其信心、認知也是不足的。
總結來看,企業數字化的整體現狀是,在財務管理等方面的數字化相對比較完善,但在業務流程中的數字化還比較初級;大企業做得比較好,小企業正在加速追趕過程中。
03.數字化行業面臨的問題
目前,中國還沒有出現數字化的巨頭企業,因爲不管從數字化應用端,還是從數字化服務商提供端,都還存在不足。在數字化的需求和供給能力上,也沒有那麽適配。
從企業業主方(需求端)來說,很多企業決策者聽說了數字化,但企業爲什麽要數字化?要達到什麽目的?中間要付出什麽樣的成本和代價?他們對這些事情的認知是不夠清楚的,要麽拖拖拉拉一直在猶豫錢要不要花,要麽是一拍腦袋就上,但企業內部管理和變革沒有跟上,數字化效果達不到預期。
光有決策者對數字化了解也是不夠的,企業內部仍缺乏非常專業的數字化人才。
企業數字化,尤其對中小企業來說,感覺成本有點壓力,他們在數字化對業務能力提升方面的預期也不夠清晰,不知道先從業務入手,還是哪裏入手,整個規劃還差一些。再者,很多企業上了數字化,可能同步的管理、降本增效、組織提升等沒有跟上。
數字化並不是上了一套系統就完事,而是一個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要根據企業本身的痛點、存在的問題去做相應的提升,通過數字化方式更高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很多企業看到數字化願景很好,但實際上沒有做到位。
從數字化服務商來說,在財務的ERP軟件上,像用友、金蝶等公司都做得很大,但他們的數字化现有產品在制造業的應用難度還是非常大的,因爲制造業的細分行業類型、现有產品、模式都極其多樣。
制造業中小企業相對較多,他們的訴求和流程、企業現有人員的能力是非常多樣的。很多服務商對下遊業主方的流程和能力認知如果不清楚,就不知道能提供什麽樣的數字化工具去匹配,更不用說對業主方的流程進行改善、使制造業企業的人能真正懂數字化並用好數字化,能理解,而不是抵觸。
很多科學家、博士也來做數字化,他們提供軟件的能力是很強的,但對制造業企業來說,每個流程都不一樣。他們對制造業環節的理解、對非標的訴求理解,不一定很到位,因爲不一定知道企業所有的生產流程、工藝參數,會導致光有數據提煉出來,但沒有把這些數據更好地使用上。
對服務商來說,對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有很高的能力和成本門槛。很多時候,他們用各個機器把數據采集出來,展示到一個大屏上,看起來很漂亮,整個管理一目了然,但並沒有對企業的管理流程、工藝生產過程有優化。換句話說,企業的數字化做了,但沒做到位。
制造業非標程度比較高,規模普遍偏小,上下遊企業的話語權也存在問題。往往,上遊太強勢,服務商又不能足夠專業去說服上遊,相互之間在不恰當的點上妥協了,反而使整個數字化執行效果變差,這是數字化行業普遍面臨的一些問題。
04.企業如何更好推進數字化
數字化一定是一把手工程,不然在企業內部推動不下去。至于首先應該關注組織變革還是執行力,這本質上是一個問題。
企業在做數字化的過程中,一把手要想清楚,企業原來的經營遇到了什麽問題,哪些是可以通過數字化解決和提升的。思考和決策的過程,本身就意味着企業要進行一些組織管理和模式的變革。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還要跟數字化服務商去做深度溝通和探討。
數字化容易被鼓吹得很先進。但企業的數字化,一定要深入結合企業的需求、痛點和流程來進行。尤其對于工業企業而言,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现有產品,進行數字化轉型後的效果差異非常大。企業的數字化,不只是技術方案升級,更是企業管理、組織和流程的轉型升級。
數字化的過程,類似于企業咨詢管理的過程。通過跟服務商深度交流、深入調研,企業會知道問題在哪裏,知道用什麽樣的數字化手段對企業的管理和組織進行提升,最後在這個過程中形成非常有價值的數字化方案,才能真正給企業降本增效,爲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與现有產品質量的穩定,達到數字化的目的。
企業不是爲了數字化而數字化,而是爲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這是企業數字化的一個重要目標。
如果在數字化的過程中,能真正能把企業的問題解決,把管理效率和組織能力進行提升,下面肯定會面臨執行的問題。
尤其在數字化變革初期,所有人都習慣以前的模式,當進行數字化變革的時候,有些行業可能要求一線人員懂系統、會操作,不像以前簡單地會寫數、填個表就行,至少要會簡單的電腦操作。這樣,很多人在學習能力上,在使用數字化工具過程中,又會面臨一些問題,這時候確實會使有些人產生抵觸。
如果企業這時候的執行力不到位,其數字化的結果就會變成:線上走一套數字化系統,線下又走一套紙質流程。本來一套活兒,加上數字化後,反而變成兩套活兒了,讓大家覺得,數字化沒用,數字化不好,增加了大家的工作量。
這樣造成局面是,數字化本身做得很好,但執行力不到位,使得數字化不但沒有效果,可能還會有反作用。
我認爲,數字化作爲一把手工程,企業要關注在數字化過程中的組織變革,同時也要強調執行力,即把企業問題探討得比較清晰、數字化工具比較合用後,再把它執行好。
另外,像華爲、美的這種巨頭公司,有一定的自身IT能力。但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工業企業,自建IT團隊的難度比較大。由于他們的企業規模偏小,負擔不了自建IT團隊的成本,更多是通過跟一些專業數字化團隊合作,來進行數字化,同時能借鑒到一些同行業的更優秀的龍頭企業做數字化的經驗。
畢竟,各個領域的細分度比較高,懂行業問題的數字化供應商也就那麽幾家。如果是家電行業,美的跟哪些供應商合作,其經驗對整個行業會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同時也對提高數字化成功率和降低數字化實施成本的幫助也比較大。
所以,一個行業的數字化,通常都是從龍頭企業先開始的,因爲它規模大,管理成本更高,管理難度更大,數字化的需求更強烈。如果龍頭企業這樣做了,“龍二”、“龍三”等企業也都希望跟着行業的先進經驗去跑,相互之間借鑒,使整個行業發展比較快。
05.數字化領域的投資機會
數字化大行業是好的,政策是支持的。整個經濟的發展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大廠數字化程度相較完備,中小企業也在跟進。
我們認爲,數字化領域還具備非常多的投資機會,如果能把存在的問題解決掉,企業將得到快速發展。
從泛數字化經濟維度來看,從標准數字化工具到一些非標的數字化方案提供商,不同領域一定會有優秀的公司出現。
雖然制造業企業存在小而散的局面,但未來他們若能紮根一些具體細分行業,真正能提煉出過去的經驗儲備,做出一些標杆案例典型來,與產業深度融合,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像半導體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電子設計自動化)、工業設計、模擬等軟件的國產化率非常低,在國內的需求又非常大,而且受到整個大國際環境的影響,一定會有國內做標准化工具軟件的公司崛起。
現在也有一些辦公類企業上市,但在工業領域裏,需求更專、更精,單體價值更高的企業,我們認爲在未來會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有一些數字化服務商專注在某一些細分領域,對相關企業的能源管理、工藝參數、生產環節,以及用電高峰低谷等環節都進行了一些優化和處理,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好的數字化方向。
例如,數字化服務商在煉鋼、玻璃等高耗能企業的生產過程中,通過對所有的能源數據進行監控、對工藝參數進行優化,能給企業生產過程的能耗節省3%-5%。他們本身是高耗能企業,這樣的節省對他們來說,已經很大了。
對細分企業進行深耕的企業,若能把每一個領域、大類、大行業的數字化供給能力和需求匹配得好,再對各個細分行業逐步擴展,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機會。
一些服務商可以提供創新的數字化應用,比如軟硬結合,通過更數字、更智能的方式給企業提供服務,他們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現在,數字化企業存在小而散的局面,他們要想有快速發展,一定需要資本助力,我們也在關注這些領域,希望資本和數字化產業能進行深度融合,使處在中國數字化轉型升級機會中的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也得到更好的投資機會。
